【榜样在身边③】学生口中的“严师慈母”同事眼中的“多面能手”——记新能源学院教师刘姝

发布日期:2025-04-11 作者: 点击量:48

晨曦初露,新能源学院的教学楼里,刘姝老师的身影已悄然出现。上课前,她早早来到教室,细致地调试设备,精心整理课件,带着温暖的微笑迎接每一位学生。夜幕笼罩,工作室的灯光依旧明亮,刘姝与团队成员热烈讨论项目直至夜深,只为攻克科研道路上的重重难题。在广袤的风电场中,她又化身坚毅的引领者,带领学生攀爬风机、测量数据,一心只为学生能真正学有所得。她,就是新能源学院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、沈阳市拔尖人才、沈阳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姝,在学生口中是“严师慈母”,于同事眼中为“多面能手”,以赤诚初心书写着教育领域的动人篇章。

匠心育人,尽显严慈相济师者风范

在学生们的心中,刘姝老师是出了名的“严师”。学业上她严厉雕琢学生的瑕疵,职业上她正确引导学生的三观。当学生遭遇困难时,她又瞬间变身为关怀备至的“慈母”。曾有一名沉迷游戏、濒临退学的学生,刘姝老师通过一次次谈心、给予学生关怀与帮助,成功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,最终该学生顺利考取了研究生。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。刘姝老师正是凭借“以严导其行,以爱动其心”的教育方式,赢得了学生们由衷的认可。

“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唤醒。”这是刘姝的教学信条。作为《风电场运行与检修》核心课程负责人,她构建“三维联动”教学模式,线上先导筑基,线下深研交融,企业产教赋能。秉持“技术为骨,思政为魂”,她通过工程师冒雪除冰纪录片、华为团队攻坚故事等,引导学生思考,激发志气。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,依托“拓金计划”,借助超星泛雅平台推进跨校修读资源共享,通过教学大赛凝练经验,扩大辐射示范效应,打造具有推广价值的创新教学生态。

创新求索,勇做“双碳”前沿探路先锋

身为教学科研型教师,刘姝在圆满完成课堂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,积极投身科研工作,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。她积极响应“双碳”战略,聚焦学科前沿问题,主持并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,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SCI、EI、中文核心期刊等数十篇学术成果,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巧妙融入教学,真正做到教研相长。她通过转化专利等推动科研成果落地,同时撰写学术专著,始终坚持“把科研写在祖国的大地上”。在科研进程中,刘姝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,带领学生开展课题研究,构建“绿色科研+实践育人”培养体系,指导学生投身科技创新项目以及“互联网+”“挑战杯”等大赛,并屡获佳绩。

“卓越工程师要像螺丝钉一样扎根一线。”作为卓越工程师强化班负责人,刘姝将这句话贯穿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。她创新性地创建“项目贯穿式”培养模式:大一学生参与卓越班项目,大二进入企业“轮岗实习”,大三主导技改课题,大四完成毕业设计并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,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收获了良好成效。

红色引擎,推动党建赋能合作发展

作为党支部书记兼系主任、专业执行负责人,刘姝创造性地提出“党建+三链融合”模式:在师资链上,借助“双带头人”培育工程,促使党员教师成长为科研团队的骨干力量;在创新链上,搭建“校企党建联建共建”平台,积极与营口华能热电厂党委开展合作,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,协同培育高水平人才;在服务链上,开展“风电义诊”活动,组织师生党员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技术服务。这种将“党建势能”转化为“发展动能”的创新实践,为新能源学院专业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红色生命力。

在专业建设方面,刘姝以专业认证为契机,将“党建红”与“专业强”深度融合,重构“四维能力”培养体系,增设跨学科课程、邀请劳模工匠走进课堂、建设虚实结合的“智慧风电”实训平台,为助力学校“双碳”校园建设、推动专业认证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在师资培养上,她精心设计了“五阶成长阶梯”,使青年教师既能深入企业锤炼实践能力,又能在讲台上展现育人风采。同事们纷纷称赞:“刘主任不仅指导我们教书育人,更教会我们如何把企业需求转化为科研选题,她真是工作岗位上的多面能手。”这正是党建引领下,教育者初心的生动体现。

从初登教坛的新人,成长为备受赞誉的教学名师。从实验室的钻研,到风电场的实地探索,刘姝始终践行着学校“红心向党技术报国”的大学精神,用多维育人实践诠释着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,致力于唤醒每一个灵魂,让每一项创新都彰显价值,让教育理想在强国征程中绽放璀璨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