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自动化学院,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二十二年的一线教师,她就是教师包妍。她坚守在平凡的教学岗位,深耕细作、倾情付出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,为学校培育又红又专又实的应用型人才倾尽全力。

创新教学,搭建实践新平台
包妍始终积极投身于素质教育,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。在不断探索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的道路上,她凭借自身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不懈的钻研精神,基于大型的实验设备受场地限制及不便移动等情况,于2020自主研发了“沈阳工程学院自制实践教学平台”,将大型实验设备设计优化成独具特色、便携性强、具备所有实验功能的小型实验设备,让学生可以随身携带,还可利用充电宝随时供电。2021年正式投入使用后,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。学生们能够将平台电路板带回家,在进行线上课程学习时同步开展简单实践操作,真正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。
凭借这一创新教学方式,包妍在2021年校教学大赛现场赛中,一举斩获课堂教学及思政教学赛道双赛道第一名的佳绩。此外,包妍还利用课余时间,带领对学习充满兴趣的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平台的批量焊接、调试工作,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,积累宝贵经验。几年来,她的教学创新及平台核心技术在教育教学研究、科学研究、技术推广等多个方面开花结果。

德技并修,思政实践相融合
在教学过程中,包妍深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,始终坚持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并行,致力于引导学生厚植科技报国情怀。她多次带领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乡村开展调研实践活动,足迹遍布多个红色教育基地。在这些地方,她带领学生积极宣传绿色农业科技和环境保护知识,并结合乡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,开展绿色农业科技公益服务和作品研发,切实为村民创收贡献力量。在调研过程中,环境条件往往比较艰苦,有时气温高达30多度。包妍心系学生,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住宿等条件,让他们全身心开展工作,没有后顾之忧。她常说,要让同学们在快乐中接受教育,在实践中收获成长。她积极将这些实践活动打造成为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,让学生在学习与锻炼中成为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、有纪律的“四有”新时代青年。
深耕“双创”,育科创栋梁之才
包妍在工作中不断深化“双创”育人质效。她常常利用个人休息时间,为那些对竞赛充满热情但成绩有待提高、急需指导的学生们提供帮助。她鼓励学生参与省、市级科研、教研项目研究,积极申报国家专利,参与学术专著撰写。在她的悉心指导下,学生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,在各项权威科技作品竞赛及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,连年斩获国家级、省级奖项,育人成效突出。
在竞赛指导期间,包妍与同学们朝夕相处,建立了深厚的情谊,同学们都特别信任她。决赛前,师生团队会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地模拟决赛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,提前预判作品实物在决赛现场可能受到的干扰,并准备好相应的解决方案。每一场赛事,包妍都会陪伴在参赛同学身边,温和地鼓励大家不要过分在意成绩,要享受比赛过程,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。在赛前等待室,总能看到她和同学们一起反复调试、练习的身影。同时,包妍还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,她经常嘱咐同学们,成绩并非衡量个人的唯一标准,要始终秉持“人为本,德为先”的原则。她教导学生要感恩学校的培育,努力进取,与人为善,持续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和科创能力。

数字赋能,传非遗文化之美
包妍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及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。她紧跟时代步伐,以数字技术赋能非遗创新发展。带领学生融合辽宁非遗文化元素,精心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文化形象IP,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宣传辽宁红色六地文化。在这个过程中,学生们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“青春使者”,使学生不仅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,而且提升了自身的能力。她指导的金奖作品“中华传统雁鱼灯启示空气优化系统”,正是源于汉代传统文化智慧的启发,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,在“双创”赛事中展现了大美辽宁的风采。
身为一名扎根基层的普通教师,包妍于教学一线秉持着爱岗敬业的态度,默默奉献,无怨无悔。她倾洒心血、挥洒汗水,以赤诚之心与十足干劲,全心全意践行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。虽身处平凡岗位,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中,书写了熠熠生辉、不同凡响的育人华章。